犯顏苦諫

成語拼音

fàn yán kǔ jiàn

犯顏苦諫成語解釋

指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當面直言規勸。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觀,不發一語?”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對皇帝的錯誤決策,忠臣們毫不畏懼,犯顏苦諫,只爲了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忠誠而勇敢的大臣名叫魏徵。 魏徵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當時的君主在治理國家方面時常出現偏差。魏徵深知國家的興衰與君主的決策息息相關,他決心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來輔佐君主,使其走上正確的道路。 有一次,君主做出了一個極爲錯誤的決策,這個決策不僅會損害百姓的利益,還可能導致國家陷入危機。衆多大臣都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們害怕觸怒君主,都選擇了沉默不語。然而,魏徵卻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決定犯顏苦諫。 他當着滿朝文武的面,言辭懇切地向君主陳述這個決策的弊端,以及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君主一開始十分憤怒,覺得魏徵竟敢公然違抗自己的旨意,但魏徵毫不退縮,引經據典,列舉了歷史上許多因爲君主不聽勸諫而導致國家覆滅的例子。他說道:“昔日桀紂之君,不聽忠臣之言,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亡國的下場。如今陛下若不聽臣之諫言,恐重蹈覆轍啊。” 君主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魏徵的話並非毫無道理,自己的決策確實存在問題。最終,君主採納了魏徵的建議,修改了這個錯誤的決策,避免了一場可能的災難。 魏徵的犯顏苦諫並非這一次,在他的爲官生涯中,多次不顧自身安危,直言進諫。他的行爲雖然有時會讓君主感到不悅,但也正是因爲他的堅持和勇敢,使得國家能夠沿着正確的道路發展。 在魏徵的努力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的忠誠和勇氣成爲了後世的楷模,他的犯顏苦諫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不衰。人們從他的故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真正的忠臣,應該敢於直言進諫,哪怕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也要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勇敢地站出來。魏徵的犯顏苦諫,不僅展現了他個人的高尚品質,也爲那個時代的政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犯顏苦諫-成語圖片

犯顏苦諫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