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求和

成语拼音

gē dì qiú hé

割地求和成语解释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典故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成语典故

打了胜仗,反而割地求和,……就是外国人也觉得诧异。★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

成语造句

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腐朽的王朝面对强敌,竟选择割地求和,致使国家利益遭受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名为安国。安国曾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国力逐渐衰落。 当时,安国的邻国名为霸国,霸国野心勃勃,一直觊觎安国的领土和财富。霸国不断地挑起事端,侵犯安国边境,安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国的国君虽然忧心忡忡,但他却没有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危机。他犹豫不决,既想保卫国家,又害怕战争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在霸国的步步紧逼下,安国国君最终选择了一条看似“明智”的道路——割地求和。 他派遣使者前往霸国,承诺割让大片肥沃的土地,以换取暂时的和平。霸国国君欣然应允,得意洋洋地接收了安国割让的土地。安国百姓们得知此事后,无不痛心疾首,他们埋怨国君的软弱无能,然而却也无可奈何。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安国看似获得了平静。但好景不长,霸国的贪欲并未得到满足,他们尝到了甜头,认为安国软弱可欺。没过多久,霸国又故技重施,再次对安国发动了攻击。 这一次,安国国君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想要抵抗,却发现因为上次割地,国力更加虚弱了。无奈之下,他又一次选择了割地求和。如此反复,安国的领土越来越少,国家也变得奄奄一息。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如战国时期的韩国,面对强秦的威胁,多次割地求和,结果只是让秦国的胃口越来越大,自己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正如《史记》中所记载:“韩割地以赂秦,地削兵弱,卒不免为秦所灭。” 割地求和,看似能换来一时的安宁,但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它不仅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更让敌人得寸进尺,最终导致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安国的命运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一味地退缩和妥协,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奋起抵抗,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白只有自强不息,勇于抗争,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而割地求和这种行为,只会让国家走向衰落和灭亡。我们要铭记这些历史故事,以史为鉴,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大,永远不再重蹈覆辙。

割地求和-成语图片

割地求和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