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言倨色

成语拼音

jí yán jù sè

疾言倨色成语解释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典故出处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今天心情似乎不太好,跟人交流时,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完全是疾言倨色。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伯嚭的人。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他的父亲遭奸臣陷害被杀,伯嚭被迫逃离楚国,来到了吴国。 吴王阖闾见伯嚭言辞恳切,又听闻他的遭遇,心生怜悯,便收留了他,并让他在朝中为官。一开始,伯嚭确实尽心尽力地辅佐吴王,为吴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伯嚭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看到吴国日益强大,自己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心中便滋生出了贪婪和私欲。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势为自己谋取私利,对于那些敢于直言进谏、阻碍他利益的人,他总是疾言倨色,毫不留情地斥责和打压。 有一次,吴国的一位大臣向吴王阖闾进言,指出伯嚭的一些不法行为。伯嚭得知后,立刻当着众人的面,对这位大臣疾言厉色地辱骂,丝毫不顾自己的形象和礼仪。吴王阖闾虽然有所耳闻伯嚭的一些行为,但念在他曾经的功劳上,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处。 伯嚭却误以为吴王阖闾对他的行为是默许和纵容,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与一些奸臣勾结,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人,他总是以疾言倨色的态度相待,试图让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权势之下。 最终,吴国因为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国力逐渐衰退。而伯嚭的种种恶行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唾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伯嚭的行为成为了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提醒着后人不要被权力和欲望冲昏头脑,更不能以疾言倨色的态度对待他人,否则必将自食恶果。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保持谦逊、善良和公正,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疾言倨色-成语图片

疾言倨色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