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言倨色
成語拼音
- jí yán jù sè
疾言倨色成語解釋
- 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典故出處
- 《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輒跪於家廟之前,痛自督責,說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誨……直待兄弟號泣請罪,方纔起身。並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今天心情似乎不太好,跟人交流時,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讓人覺得難以接近,完全是疾言倨色。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伯嚭的人。伯嚭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他的父親遭奸臣陷害被殺,伯嚭被迫逃離楚國,來到了吳國。
吳王闔閭見伯嚭言辭懇切,又聽聞他的遭遇,心生憐憫,便收留了他,並讓他在朝中爲官。一開始,伯嚭確實盡心盡力地輔佐吳王,爲吳國的發展出謀劃策。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伯嚭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他看到吳國日益強大,自己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心中便滋生出了貪婪和私慾。他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勢爲自己謀取私利,對於那些敢於直言進諫、阻礙他利益的人,他總是疾言倨色,毫不留情地斥責和打壓。
有一次,吳國的一位大臣向吳王闔閭進言,指出伯嚭的一些不法行爲。伯嚭得知後,立刻當着衆人的面,對這位大臣疾言厲色地辱罵,絲毫不顧自己的形象和禮儀。吳王闔閭雖然有所耳聞伯嚭的一些行爲,但念在他曾經的功勞上,並沒有對他進行嚴厲的懲處。
伯嚭卻誤以爲吳王闔閭對他的行爲是默許和縱容,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與一些奸臣勾結,在朝中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對於那些不服從他的人,他總是以疾言倨色的態度相待,試圖讓他們屈服於自己的權勢之下。
最終,吳國因爲內部的腐敗和混亂,國力逐漸衰退。而伯嚭的種種惡行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和唾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伯嚭的行爲成爲了人們引以爲戒的反面教材,提醒着後人不要被權力和慾望衝昏頭腦,更不能以疾言倨色的態度對待他人,否則必將自食惡果。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爲對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應當保持謙遜、善良和公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疾言倨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