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鞭尸

成语拼音

jué mù biān shī

掘墓鞭尸成语解释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造句

当年伍子胥为报家仇,竟然对仇人掘墓鞭尸,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大争议。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楚国曾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臣,名叫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因受人诬陷,伍奢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侥幸逃脱,历经艰险逃往吴国。 在吴国,伍子胥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气,逐渐得到吴王阖闾的信任和重用。他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使吴国日益强大。 多年后,吴国出兵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此时,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并未消散。他四处寻找楚平王的陵墓,终于找到了。 当伍子胥面对着楚平王的陵墓时,压抑多年的悲愤一下子爆发出来。他命人掘开陵墓,将楚平王的尸体从棺木中拖了出来。然后,伍子胥手持鞭子,狠狠地抽打楚平王的尸体,一边抽打一边痛骂,以泄心头之恨。这一行为震惊了当时的许多人,“掘墓鞭尸”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 伍子胥的这一做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也不难理解他的悲愤与仇恨。他的家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父亲和兄长无辜被害,自己也历经磨难才得以存活。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促使他做出了如此极端的举动。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伍子胥的行为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在那个时代,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冲突往往导致了无数的悲剧和血腥事件。伍子胥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仇人,也显示了他性格中刚烈和决绝的一面。 尽管伍子胥的“掘墓鞭尸”行为备受争议,但他在吴国的功绩和对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帮助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感慨和深思的篇章。 “掘墓鞭尸”这个成语,如今常用来形容人对仇敌的痛恨和报复之深。它提醒着人们,仇恨和愤怒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极端和不可挽回的行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人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痛苦挣扎。

掘墓鞭尸-成语图片

掘墓鞭尸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