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鞭屍
成語拼音
- jué mù biān shī
掘墓鞭屍成語解釋
- 挖開墳墓,鞭打屍體。形容兇惡或仇恨很深
典故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伍子胥因父與兄被楚平王所殺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爲報殺父之仇,掘墓鞭屍,友人反對,伍子胥說:“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造句
- 當年伍子胥爲報家仇,竟然對仇人掘墓鞭屍,這種行爲引起了很大爭議。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楚國曾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臣,名叫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因受人誣陷,伍奢和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僥倖逃脫,歷經艱險逃往吳國。
在吳國,伍子胥憑藉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氣,逐漸得到吳王闔閭的信任和重用。他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使吳國日益強大。
多年後,吳國出兵攻打楚國,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並未消散。他四處尋找楚平王的陵墓,終於找到了。
當伍子胥面對着楚平王的陵墓時,壓抑多年的悲憤一下子爆發出來。他命人掘開陵墓,將楚平王的屍體從棺木中拖了出來。然後,伍子胥手持鞭子,狠狠地抽打楚平王的屍體,一邊抽打一邊痛罵,以泄心頭之恨。這一行爲震驚了當時的許多人,“掘墓鞭屍”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
伍子胥的這一做法雖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但從他個人的經歷來看,也不難理解他的悲憤與仇恨。他的家族遭受了巨大的災難,父親和兄長無辜被害,自己也歷經磨難才得以存活。這種刻骨銘心的仇恨促使他做出瞭如此極端的舉動。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伍子胥的行爲也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在那個時代,權力的爭奪和利益的衝突往往導致了無數的悲劇和血腥事件。伍子胥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報復自己的仇人,也顯示了他性格中剛烈和決絕的一面。
儘管伍子胥的“掘墓鞭屍”行爲備受爭議,但他在吳國的功績和對歷史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他幫助吳國成爲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爲吳國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令人感慨和深思的篇章。
“掘墓鞭屍”這個成語,如今常用來形容人對仇敵的痛恨和報復之深。它提醒着人們,仇恨和憤怒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和引導,可能會導致極端和不可挽回的行爲。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滄桑和人性的複雜,以及在複雜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人們所面臨的艱難抉擇和痛苦掙扎。
掘墓鞭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