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成语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揭竿而起成语解释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典故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成语造句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成语故事

在秦朝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赋税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大泽乡这个地方,有一群被征调去戍守边疆的贫苦农民。陈胜和吴广也在其中。他们在途中遭遇了恶劣的天气,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律法,他们即使赶到了目的地也会被处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和吴广商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陈胜偷偷地在一条鱼的肚子里塞进了一块写有“陈胜王”字样的帛布,当伙夫杀鱼时发现了这块帛布,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接着,吴广又在深夜里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这让士兵们对陈胜产生了敬畏之情。 终于,陈胜和吴广决定带领大家反抗秦朝的暴政。他们砍断了一根竹子作为旗杆,举起了反抗的旗帜。这一举动迅速得到了其他农民的响应,大家纷纷拿起农具等作为武器,跟随陈胜和吴广一起行动。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他们接连攻克了许多地方,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地百姓也纷纷响应,如同星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虽然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勇敢行为却揭开了全国范围内反抗秦朝统治的序幕,成为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形容人民群众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压迫,奋起反抗。正如《过秦论》中所记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它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在暴政下的觉醒和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励着后来者为了自由和正义而不懈奋斗。

揭竿而起-成语图片

揭竿而起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