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郎不秀
成语拼音
- bù láng bù xiù
不郎不秀成语解释
-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典故出处
-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成语典故
- 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语造句
- 他整天无所事事,学业上也不郎不秀,真让人担心他的未来。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小镇,镇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明,一个叫阿亮。
阿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他勤奋好学,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和钻研各种技艺。然而,尽管他很努力,但他似乎总是欠缺那么一点运气和机遇,在很多事情上都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
阿亮则不同,他来自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懒惰和贪玩的性格。他对学习和努力工作毫无兴趣,整天只想着吃喝玩乐,虚度光阴。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和阿亮都渐渐长大成人。阿明虽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人踏实勤恳。而阿亮却依然一事无成,整天游手好闲。
镇里的人们看到他们两人的情况,纷纷摇头叹息,说阿明是“不郎”,意思是虽努力却未能成为杰出人才;说阿亮是“不秀”,意指本有好的条件却毫无作为。就这样,“不郎不秀”这个成语便在镇里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高不成低不就、不成材的人。
正如《西厢记》中所说:“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离凤阁,近渔矶,蓬蝉鬓,蹙蛾眉,愁荏苒,泪淋漓。想父母,共亲戚。哎,天那知他何日得重完备。”阿亮就如同那本性难移之人,空有好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和利用。
而阿明,虽然未能达到理想中的高度,但他的努力和坚持也并非毫无意义。他的经历也让人们明白,成功并非仅仅取决于天赋和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像阿亮那样虚度光阴、浪费自己的优势,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像阿明那样气馁。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即使不能成为顶尖的人物,也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不郎不秀”之人。
不郎不秀-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