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
成语拼音
- kǎn kǎn ér tán
侃侃而谈成语解释
-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典故出处
-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成语典故
- 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成语造句
- 他在讲台上镇定自若,对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烛之武的人。当时,郑国面临着秦国和晋国的联合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郑国的国君郑文公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烛之武,说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但足智多谋,或许能有办法化解这场危机。郑文公赶忙派人将烛之武请来,请求他想办法劝退秦晋联军。
烛之武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冷落,如今国家有难了才想起他。但在郑文公的一再请求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了。
夜晚,烛之武让人用绳子将他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去,来到了秦军的营地。他见到了秦穆公,便开始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与秦穆公交谈起来。他侃侃而谈道:“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肯定要灭亡了。但是,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真的有好处吗?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后,土地只能被晋国占有,秦国很难得到实际的好处。而且,晋国的势力会因此变得更强大,这对秦国来说未必是好事。相反,如果秦国能够退兵,让郑国继续存在,郑国愿意成为秦国在东方的友好邻邦,以后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提供各种便利。”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他开始思考自己这次出兵的得失,最终决定退兵。晋国见秦国退兵了,也只好无奈地撤兵。
就这样,烛之武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劝退了秦晋联军,拯救了郑国。他在面对强大的秦国国君时,能够毫不畏惧,从容镇定地侃侃而谈,充分展现了他的胆识和才华。
烛之武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人们明白了在困难和危机面前,智慧和口才有时候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侃侃而谈”这个成语,也正是对烛之武这种在交谈中自信从容、条理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生动写照。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像烛之武这样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能言善辩,为国家和人民化解了一次次危机,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侃侃而谈-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