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
成语拼音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庐山真面目成语解释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典故出处
-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典故
-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造句
- 要想看清这件事情的本质,必须要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否则很难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成语故事
-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学家和官员。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他的才华横溢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
有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庐山。庐山的秀丽风光让他沉醉其中,他尽情地游览着山间的美景。然而,在游览的过程中,苏轼发现,尽管他已经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但庐山似乎总是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他难以看清其真正的全貌。
有一天,苏轼在山间漫步时,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樵夫。苏轼便与老樵夫攀谈起来,询问他关于庐山的种种。老樵夫笑着对苏轼说:“先生,这庐山啊,可真是复杂多变,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一样的景色呢。”苏轼听后,心中有所感悟。
他回想自己这些天在庐山的经历,确实如此,每一处景色从不同的位置去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模样。他意识到,自己之前所看到的庐山,仅仅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庐山真正的面目,其实隐藏在那无尽的变化之中。
苏轼回到住处后,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如同这庐山一般。有时候,自己所看到的、所理解的,也只是事情的一个片面,而真正的本质却常常被忽略。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由于身处其中,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如同历史上许多的事件和人物一样,我们往往只能从有限的记载和观点中去了解他们,而真正的全貌可能远比我们所知道的复杂得多。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历史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在当时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后人在评价他们时,如果仅仅依据片面的资料,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我们需要像苏轼一样,保持一颗思考和探索的心,努力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以更接近事物的“庐山真面目”。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对事情的判断,可能都只是基于自己有限的视角和经验。只有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避免被表象所迷惑,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庐山景色的一种描绘,更是对人类认知局限的一种提醒,让我们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谦逊和警惕。
庐山真面目-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