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

成语拼音

lú shān zhēn miàn

庐山真面成语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典故出处

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成语典故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造句

一定要走近去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庐山真面,而不是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

成语故事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才华横溢,性格豁达。 有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江州。江州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庐山,苏轼自然不会错过游览这座名山的机会。他兴致勃勃地走进庐山,立刻被那奇峰峻岭、飞泉流瀑、古木参天的景象所吸引。 苏轼在山中漫步,一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随着他深入庐山,他发现每一处景色都各有独特之处,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庐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他惊叹于庐山的变幻莫测和神秘莫测。 在游览的过程中,苏轼不禁想起了人们对庐山的种种描述和评价,但他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完整地展现庐山的真实面貌。他意识到,人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片面的观察和了解,就对事物妄下定论,而真正的庐山真面目却隐藏在这复杂多变的景象之后。 苏轼感慨万千,回到住处后,挥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感悟,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只有跳出局限,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庐山真面”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各种人和事时,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努力去探寻其内在的真实情况,避免片面和狭隘的认知。就如同苏轼在庐山的经历一样,只有真正深入其中,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才能揭示出那隐藏在背后的庐山真面目。历史上,许多人因为不能识得庐山真面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那些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全面分析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应当以“庐山真面”的故事为鉴,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庐山真面-成语图片

庐山真面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