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鼓而攻之

成语拼音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鸣鼓而攻之成语解释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典故出处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成语造句

他做了那件天理难容的坏事之后,大家都对他鸣鼓而攻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有众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冉求的。冉求有着出色的才能,在鲁国担任重要官职。 当时鲁国的季孙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家族。季孙氏想要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势力,便决定去攻打颛臾这个小国。冉求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参与了这次行动的策划和执行。 孔子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他把冉求等弟子叫来,严厉地批评道:“冉求啊,这难道是正确的行为吗?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它一直对鲁国忠心耿耿,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去攻打它呢?你们这样做是不道德的,也是不符合仁义之道的。” 冉求试图为自己辩解,说这是季孙氏的决定,他也没办法。孔子更加愤怒地说:“冉求,君子最厌恶那种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那些有过错的人,君子应该鸣鼓而攻之,而不是为他们找理由开脱。季孙氏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你作为他的家臣,不仅没有劝阻,反而还助纣为虐,你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孔子引经据典,向弟子们阐述了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他强调,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权势而违背原则。冉求在孔子的严厉批评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无地自容。 这件事情让冉求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也让其他弟子明白了,作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应该坚守正义,敢于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批判和抵制。而“鸣鼓而攻之”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公开地对有过错的人进行批判和谴责。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不断提醒着人们要秉持正义,勇敢地站出来反对那些不道德、不正确的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它成为了一种道德的标杆,激励着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懈奋斗。

鸣鼓而攻之-成语图片

鸣鼓而攻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