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鼓而攻
成语拼音
- míng gǔ ér gōng
鸣鼓而攻成语解释
-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典故出处
-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成语造句
- 一群人因为他的恶劣行为而决定鸣鼓而攻。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冉求。冉求有出众的才能,在鲁国担任季孙氏的家臣。
当时,季孙氏权势很大,想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和财富。冉求不但没有劝阻季孙氏,反而积极地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实行一些搜刮民脂民膏的政策。
孔子得知了冉求的这些行为后,非常生气和失望。他认为冉求违背了自己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原则,没有尽到一个弟子应有的责任。
有一天,孔子对其他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指责他、批判他。”孔子引用了“鸣鼓而攻”这个说法,意思是击鼓发动进攻,形容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其他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都感到很震惊和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孔子对冉求如此严厉。孔子解释道:“季孙氏本就富有,冉求却还为他搜刮更多的财富,这不是助纣为虐吗?他完全忘记了道德的准则。”
弟子们这才明白孔子的深意,他们对冉求的行为也表示不满和谴责。而冉求在得知孔子的态度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鸣鼓而攻”这个成语也被广泛应用。它提醒着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对于那些违背公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公开地进行指责和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或者权势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不能沉默不语,而应该像孔子对待冉求那样,勇敢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发出正义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道德的力量得以彰显。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诫我们自身要时刻保持警醒,不要成为被他人“鸣鼓而攻”的对象,要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鸣鼓而攻-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