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金收兵

成語拼音

míng jīn shōu bīng

鳴金收兵成語解釋

用敲鑼等發出信號撤兵回營。比喻戰鬥暫時結束。

典故出處

《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成語典故

古代軍隊行軍作戰都離不開“金”與“鼓”,命令軍隊行動與進攻就打鼓,即鳴鼓而攻,而命令軍隊停止或退回就擊鉦,即鳴金收兵。這種擊鼓而攻、鳴金收兵的做法在各個朝代基本上是通行的,到了明朝時,有時也會金鼓齊鳴。

成語造句

戰場上,敵軍見形勢不利,只好鳴金收兵。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烽火連天,金戈鐵馬。 話說有一年,兩國因爲領土爭端而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其中一國的將領名爲楊威,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楊威率領大軍與敵軍在一片開闊地相遇。雙方擺開陣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戰鬥開始後,楊威的軍隊奮勇殺敵,一度佔據了上風。然而,敵軍也不甘示弱,憑藉着頑強的抵抗逐漸穩住了陣腳。隨着時間的推移,戰場上的形勢變得越發膠着。楊威意識到,如果繼續這樣僵持下去,對自己的軍隊將十分不利。 此時,楊威心生一計。他命令一部分士兵佯裝敗退,將敵軍逐漸引入到一片山谷之中。敵軍以爲楊威的軍隊已經力竭,大喜過望,不顧一切地追殺進去。當敵軍完全進入山谷後,楊威立即下令改變戰術,從四面八方對敵軍進行圍攻。敵軍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 就在這時,楊威觀察到敵軍已經開始出現潰敗的跡象,他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爲了避免自己的軍隊在追擊過程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楊威果斷地拿起了一面銅鑼,“鐺鐺鐺”地敲了起來。這清脆的聲音瞬間傳遍了整個戰場,士兵們聽到這鳴金之聲,立刻明白這是收兵的信號。於是,他們迅速停止了追擊,有序地撤回了自己的營地。 這場戰役最終以楊威的勝利而告終。而“鳴金收兵”這個舉動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經典戰術。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將領都借鑑了楊威的這一做法,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停止進攻,保存實力,以迎接未來更多的挑戰。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云:“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楊威正是準確地把握了戰場的形勢和敵軍的心理,才能夠如此巧妙地運用鳴金收兵這一策略,從而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鳴金收兵”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它不僅僅代表着一種戰術行爲,更蘊含着一種懂得適時進退、把握分寸的智慧。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這種智慧,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不盲目冒進,也不輕易放棄,以達到最終的成功。

鳴金收兵-成語圖片

鳴金收兵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