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鼓而攻之

成語拼音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鳴鼓而攻之成語解釋

比喻宣佈罪狀,遣責或聲討。

典故出處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康子主張改革農田制度,承認私人可以擁有土地,想試行按畝徵稅,他的屬下冉求是孔子的學生,就讓冉求去徵詢孔子的意見。孔子反對改變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號召他的其他學生敲着鼓去進攻冉求。

成語造句

他做了那件天理難容的壞事之後,大家都對他鳴鼓而攻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有衆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冉求的。冉求有着出色的才能,在魯國擔任重要官職。 當時魯國的季孫氏是一個有權有勢的家族。季孫氏想要增加自己的財富和勢力,便決定去攻打顓臾這個小國。冉求作爲季孫氏的家臣,參與了這次行動的策劃和執行。 孔子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他把冉求等弟子叫來,嚴厲地批評道:“冉求啊,這難道是正確的行爲嗎?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它一直對魯國忠心耿耿,爲什麼要無緣無故地去攻打它呢?你們這樣做是不道德的,也是不符合仁義之道的。” 冉求試圖爲自己辯解,說這是季孫氏的決定,他也沒辦法。孔子更加憤怒地說:“冉求,君子最厭惡那種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要找藉口的人。我聽說,對於那些有過錯的人,君子應該鳴鼓而攻之,而不是爲他們找理由開脫。季孫氏的這種行爲是錯誤的,你作爲他的家臣,不僅沒有勸阻,反而還助紂爲虐,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 孔子引經據典,向弟子們闡述了正義和道德的重要性。他強調,不能爲了個人的利益或者權勢而違背原則。冉求在孔子的嚴厲批評下,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感到無地自容。 這件事情讓冉求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也讓其他弟子明白了,作爲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應該堅守正義,敢於對錯誤的行爲進行批判和抵制。而“鳴鼓而攻之”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公開地對有過錯的人進行批判和譴責。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成語不斷提醒着人們要秉持正義,勇敢地站出來反對那些不道德、不正確的行爲,共同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它成爲了一種道德的標杆,激勵着人們爲了真理和正義而不懈奮鬥。

鳴鼓而攻之-成語圖片

鳴鼓而攻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