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
成语拼音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鸟尽弓藏成语解释
-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语典故
-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成语造句
- 他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最终却落得个鸟尽弓藏的结局。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吴国。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勾践此人,可共患难却难同享富贵。随着越国的日益强大,勾践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范蠡深知勾践的性格,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如同处在悬崖边缘。曾经,他们为了复国大业齐心协力,如今大业已成,自己的存在也许会让勾践心生忌惮。正如那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良弓,当飞鸟被射尽之后,便再无用武之地,很可能面临被收藏起来甚至被毁掉的命运。
于是,范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带着家人悄然离去。他写信给好友文种,劝他也早日离开,以免遭遇不测。但文种却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他认为自己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勾践不会亏待他。
然而,文种的想法太过天真。不久之后,勾践果然对他起了疑心,开始疏远他。最终,文种被勾践赐死。
鸟尽弓藏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上演。汉朝建立后,韩信也曾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但刘邦坐稳江山后,对韩信也产生了猜忌。最终,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
这些故事都让人唏嘘不已。在权力和利益的面前,人性的弱点往往会暴露无遗。那些曾经的功臣们,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却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鸟尽弓藏的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提醒着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审时度势,不可居功自傲。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权力的更迭和人心的变化是多么的无常。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立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当一个团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功劳而骄傲自满,不懂得收敛。而此时,团队的领导者可能就会对他们产生不满,甚至采取一些措施。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鸟尽弓藏的教训,在得意时不忘形,在失意时不气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鸟尽弓藏-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