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
成語拼音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鳥盡弓藏成語解釋
- 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典故出處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語典故
-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爲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喫;敵國滅掉了,爲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爲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爲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喫;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爲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成語造句
- 他爲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想到最終卻落得個鳥盡弓藏的結局。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吳國。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勾踐此人,可共患難卻難同享富貴。隨着越國的日益強大,勾踐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范蠡深知勾踐的性格,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如同處在懸崖邊緣。曾經,他們爲了復國大業齊心協力,如今大業已成,自己的存在也許會讓勾踐心生忌憚。正如那在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良弓,當飛鳥被射盡之後,便再無用武之地,很可能面臨被收藏起來甚至被毀掉的命運。
於是,范蠡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帶着家人悄然離去。他寫信給好友文種,勸他也早日離開,以免遭遇不測。但文種卻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他認爲自己爲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勾踐不會虧待他。
然而,文種的想法太過天真。不久之後,勾踐果然對他起了疑心,開始疏遠他。最終,文種被勾踐賜死。
鳥盡弓藏的悲劇在歷史上不斷上演。漢朝建立後,韓信也曾爲劉邦立下赫赫戰功,但劉邦坐穩江山後,對韓信也產生了猜忌。最終,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
這些故事都讓人唏噓不已。在權力和利益的面前,人性的弱點往往會暴露無遺。那些曾經的功臣們,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卻成爲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鳥盡弓藏的成語,不僅是對歷史的一種總結,更是對人性的一種深刻洞察。它提醒着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審時度勢,不可居功自傲。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權力的更迭和人心的變化是多麼的無常。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立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景。當一個團隊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後,有些人可能會因爲功勞而驕傲自滿,不懂得收斂。而此時,團隊的領導者可能就會對他們產生不滿,甚至採取一些措施。所以,我們要時刻牢記鳥盡弓藏的教訓,在得意時不忘形,在失意時不氣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鳥盡弓藏-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