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命

成语拼音

pí yú bēn mìng

疲于奔命成语解释

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典故出处

《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申公巫臣子灵为了得到此郑王室嫁到陈国的美若天仙的夏姬,先后阻止楚庄王及子反娶她,但也轮不上他。过了五年他终于把夏姬骗回了郑国,后改道晋国,楚国子反、子重反对,子灵扬言要使他们疲于奔命而死。

成语造句

他为了满足各种紧急的任务要求,整日忙得不可开交,简直是疲于奔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是南方的强国,而宋国则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楚庄王凭借着强大的国力,野心勃勃,企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途中必须经过宋国。按照当时的规矩,经过别国领土应该事先取得该国的同意。但楚庄王故意不向宋国借道,他想以此来挑衅宋国。申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王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前往。 果然,当宋国得知申舟未经借道就过境时,非常愤怒。宋国的大臣华元认为楚国这是公然的侮辱和挑衅,不能容忍。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将申舟处死了。 楚庄王得知申舟被杀后,怒不可遏,立刻决定出兵攻打宋国。楚国大军气势汹汹地开往宋国,将宋国的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宋国国君宋文公赶紧向晋国求救,然而晋国却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出兵相助。在楚国的围困下,宋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城内粮食短缺,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 楚国这边也并不轻松,长时间的征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但是楚庄王不甘心就此退兵,他想要一举征服宋国。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很久。 宋国的华元看到局势危急,决定冒险出城去和楚军谈判。他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了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子反正在睡觉,被华元惊醒后十分惊讶。华元坦诚地向子反说明了宋国目前的困境,他说:“我们城内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但是我们宁愿亡国也不会屈服,不过如果楚军能够后退三十里,我们可以讲和。” 子反被华元的真诚所打动,他也深知楚军同样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继续僵持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于是子反同意了华元的提议,并将此事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经过考虑,最终同意了退兵三十里,与宋国讲和。 这场持续了很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楚国虽然没有完全征服宋国,但也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而宋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顽强抵抗,也赢得了一定的尊重。 “疲于奔命”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因忙于应付各种事务而奔波劳累、疲惫不堪的状态。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楚国的士兵还是宋国的百姓,都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体验到了这种疲于奔命的感觉。这个成语也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得不偿失。

疲于奔命-成语图片

疲于奔命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