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易水
成语拼音
- bēi gē yì shuǐ
悲歌易水成语解释
-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典故出处
- 见“悲歌击筑”。
成语典故
-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访到义士荆轲与高渐离,请他们出面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行人洒泪告别。
成语造句
- 在那动荡的年代,许多仁人志士怀揣着悲歌易水的决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赴后继地奋斗着。
成语故事
-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诸侯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燕国的太子丹深感忧虑,他决心寻找一位勇敢之士去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国的侵略。荆轲,这个满怀豪情与壮志的人,就这样进入了太子丹的视线。
荆轲为人慷慨仗义,他深知此去任务艰险,但为了燕国的安危,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太子丹。太子丹对荆轲极为敬重,为他提供了一切所需。
在准备妥当后,荆轲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那一天,易水河畔,寒风凛冽。太子丹和众多燕国的臣民前来为荆轲送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那悲怆的乐声在易水上空回荡。荆轲凝望着远方,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来,但他毫不退缩。
荆轲带着燕国的期望,带着必死的决心,踏上了那充满危险的道路。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进入了秦国的宫殿。然而,刺杀秦王的行动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尽管如此,荆轲的名字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荆轲在易水河畔的那一幕,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场景。他的悲歌易水,展现出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悲歌易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些为了正义和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真正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荆轲的悲歌易水将永远被铭记,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悲歌易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