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易水
成語拼音
- bēi gē yì shuǐ
悲歌易水成語解釋
- 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典故出處
- 見“悲歌擊築”。
成語典故
- 戰國末期,燕太子丹從秦國逃回,訪到義士荊軻與高漸離,請他們出面去刺殺秦王嬴政。一切準備就緒,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裝送他們到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行人灑淚告別。
成語造句
- 在那動盪的年代,許多仁人志士懷揣着悲歌易水的決心,爲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前赴後繼地奮鬥着。
成語故事
- 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
當時,秦國日益強大,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燕國的太子丹深感憂慮,他決心尋找一位勇敢之士去刺殺秦王,以阻止秦國的侵略。荊軻,這個滿懷豪情與壯志的人,就這樣進入了太子丹的視線。
荊軻爲人慷慨仗義,他深知此去任務艱險,但爲了燕國的安危,毅然決然地答應了太子丹。太子丹對荊軻極爲敬重,爲他提供了一切所需。
在準備妥當後,荊軻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程。那一天,易水河畔,寒風凜冽。太子丹和衆多燕國的臣民前來爲荊軻送行。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擊築,那悲愴的樂聲在易水上空迴盪。荊軻凝望着遠方,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這一去可能再也無法回來,但他毫不退縮。
荊軻帶着燕國的期望,帶着必死的決心,踏上了那充滿危險的道路。他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成功地進入了秦國的宮殿。然而,刺殺秦王的行動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儘管如此,荊軻的名字卻永遠地銘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荊軻在易水河畔的那一幕,成爲了後世傳頌的經典場景。他的悲歌易水,展現出了一種無畏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就如同《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寧。這種精神激勵着無數的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毫不畏懼。
悲歌易水,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成語,它更是一種象徵,象徵着那些爲了正義和理想而不惜犧牲自我的人們。他們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懂得了責任與擔當的真正含義。在歷史的長河中,荊軻的悲歌易水將永遠被銘記,成爲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悲歌易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