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食存信
成语拼音
- qù shí cún xìn
去食存信成语解释
-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典故出处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他依然坚守原则,选择了去食存信,放弃了丰厚的回报而保持了自己的诚信。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子贡的人。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善于言辞,聪明睿智。有一次,子贡在各国间游历。当时,各国之间战乱频繁,局势动荡不安。
在某个诸侯国中,发生了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这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百姓们生活困苦,粮食极度短缺。为了缓解困境,国家不得不采取一些紧急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颁布了一项政令,承诺如果百姓们能够遵守某些规定,比如按时劳作、维护社会秩序等,就可以获得一定量的粮食作为奖励。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响应,努力按照要求去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粮食依然匮乏。一些官员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们认为既然无法兑现给百姓粮食的承诺,不如干脆取消这个政令,这样还能节省一些开支。
但子贡得知此事后,却坚决反对。他对那些官员说:“去食存信,国之根本。如果因为眼前的困难就轻易违背对百姓的承诺,那么国家的信誉将会荡然无存,以后百姓们还如何能信任国家呢?即使现在没有足够的粮食,也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违背诺言。”
子贡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那些因为失去信誉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来劝说官员们。他强调,信誉就如同国家的基石,一旦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官员们被子贡说服,他们努力寻找其他途径来获取粮食,兑现了对百姓的承诺。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但这个国家因为坚守了信誉,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这件事情也让子贡声名远扬,人们更加钦佩他的智慧和品德。而“去食存信”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提醒着后人要始终将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即使面临困难和诱惑,也不能轻易放弃对他人的承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不断激励着人们坚守诚信,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要体现之一。
去食存信-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