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食存信

成語拼音

qù shí cún xìn

去食存信成語解釋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典故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子貢問孔子有關爲政之道。孔子說:“有足夠的食物與軍事力量,百姓講信義就可以。”子貢問:“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項怎麼辦?”孔子答道:“去兵”,子貢再問還要去掉其中之一怎麼辦?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成語造句

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他依然堅守原則,選擇了去食存信,放棄了豐厚的回報而保持了自己的誠信。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子貢的人。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善於言辭,聰明睿智。有一次,子貢在各國間遊歷。當時,各國之間戰亂頻繁,局勢動盪不安。 在某個諸侯國中,發生了一件讓人深思的事情。這個國家遭遇了嚴重的饑荒,百姓們生活困苦,糧食極度短缺。爲了緩解困境,國家不得不採取一些緊急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頒佈了一項政令,承諾如果百姓們能夠遵守某些規定,比如按時勞作、維護社會秩序等,就可以獲得一定量的糧食作爲獎勵。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響應,努力按照要求去做。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糧食依然匱乏。一些官員開始打起了小算盤,他們認爲既然無法兌現給百姓糧食的承諾,不如干脆取消這個政令,這樣還能節省一些開支。 但子貢得知此事後,卻堅決反對。他對那些官員說:“去食存信,國之根本。如果因爲眼前的困難就輕易違背對百姓的承諾,那麼國家的信譽將會蕩然無存,以後百姓們還如何能信任國家呢?即使現在沒有足夠的糧食,也應該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違背諾言。” 子貢引經據典,以歷史上那些因爲失去信譽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來勸說官員們。他強調,信譽就如同國家的基石,一旦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最終,官員們被子貢說服,他們努力尋找其他途徑來獲取糧食,兌現了對百姓的承諾。雖然過程十分艱難,但這個國家因爲堅守了信譽,贏得了百姓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這件事情也讓子貢聲名遠揚,人們更加欽佩他的智慧和品德。而“去食存信”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提醒着後人要始終將誠信放在重要的位置,即使面臨困難和誘惑,也不能輕易放棄對他人的承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成語不斷激勵着人們堅守誠信,成爲了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重要體現之一。

去食存信-成語圖片

去食存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