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成語拼音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解釋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典故出處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成語典故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在莊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當了國君。莊公的異母弟弟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慾薰心的人,企圖自己成爲國君,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另立閡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成語造句

春秋時期,魯國局勢混亂,正是因爲慶父這樣的亂臣賊子存在,才使得魯國禍亂不斷,正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治局勢頗爲複雜。魯莊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子般繼位。然而,莊公的弟弟慶父卻心懷不軌,妄圖奪取魯國的最高權力。 慶父是個野心勃勃且手段陰險的人。他與莊公的夫人哀姜勾結,密謀除掉公子般。不久之後,他們的陰謀得逞,公子般被殺害,隨後哀姜擁立了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啓即位,即魯閔公。 但是,慶父的野心並未得到滿足,他依然妄圖將魯國掌控在自己手中。慶父不斷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同時繼續策劃着更加陰險的計劃。 魯閔公漸漸察覺到了慶父的不軌之心,開始對他有所提防。而慶父見自己的陰謀難以得逞,竟然一不做二不休,再次痛下殺手,派人殺害了魯閔公。 魯國一時間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國家面臨着嚴重的危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慶父的所作所爲極爲憤恨。 此時,一些有識之士站了出來,他們呼籲要除掉慶父這個禍根,否則魯國將永無寧日。大夫季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積極奔走,努力尋求解決之道。 最終,在季友等人的努力下,慶父的惡行被揭露,他被迫逃亡國外。然而,儘管慶父離開了魯國,但他給魯國帶來的災難卻並未就此結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魯國的局勢。慶父的存在就如同一個毒瘤,不斷侵蝕着魯國的根基,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恢復,魯國逐漸從這場危機中走了出來。但慶父的所作所爲卻成爲了魯國曆史上一段慘痛的記憶,也讓後人深刻地認識到了野心家和陰謀家對國家和社會的巨大危害。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要保持警惕,防止類似的人物和事件再次發生,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歷史的長河中,“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爲了一句經典的話語,時刻提醒着人們要以史爲鑑,守護國家的和平與穩定。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圖片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