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成语拼音

qì zhī kě xī,shí zhī wú wèi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成语解释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典故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成语典故

公元217年,夏侯渊被刘备杀死,汉中失守。曹操率大军前去汉中,双方对峙几个月,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吃饭发现汤中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两字,被杨修误以为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

成语造句

那盘剩菜放在那里,真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成语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久攻不下,又死伤不少士兵,心中十分烦恼。 当时,曹军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士兵们疲惫不堪。曹操看着眼前的局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深知继续僵持下去可能会对自己更加不利,但就此放弃又心有不甘。 有一天,曹操坐在营帐中,对着桌上的一块鸡肋沉思。手下的将士们都不明白曹操为何对着一块鸡肋发呆。这时,夏侯淳前来询问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夏侯淳将这一口令传达了下去。 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立刻开始收拾行装。旁人十分不解,问他为何这样做。杨修道:“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但扔掉又觉得可惜。如今我们在这汉中战场,进不能胜,退又可惜,就如同这鸡肋一般。我猜曹公不久后就会下令撤军了。” 果然,没过多久,曹操便决定撤军。他意识到这场争夺已经陷入了僵局,继续下去只会损耗更多的兵力和资源。虽然放弃汉中让他有些不甘,但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个成语也就由此而来,它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在面对某个事物时,既觉得放弃很可惜,但继续持有又没有太大价值或意义的矛盾心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都曾面临类似的抉择,就如同曹操在汉中战场上的犹豫和纠结。这种心态在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当我们面对一些看似有一定吸引力,但实际上又并非不可或缺的事物或机会时,就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然而,正如曹操最终做出决策一样,我们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果断地做出选择,避免陷入无尽的纠结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和机遇。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成语图片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