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甲曳兵

成语拼音

qì jiǎ yè bīng

弃甲曳兵成语解释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人口不增长的原因,孟子说:“你是关心百姓的疾苦,但你喜欢打仗,不少百姓死于战争。在战场上他们只好弃甲曳兵了。打比方说战争中潜逃50步的士兵讥笑逃100步的士兵,逃跑的本质是一样的。”梁惠王决心停战。

成语造句

战场上,敌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弃甲曳兵,狼狈逃窜。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秦国和魏国交战,魏国派出了一支大军。 魏国的将领自视甚高,以为凭借着强大的兵力一定能够轻松取胜。然而,秦军却有着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 战斗一开始,双方就陷入了激烈的厮杀。秦军奋勇作战,而魏军渐渐发现局势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随着战斗的持续,魏军开始出现颓势。 秦军抓住机会,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魏军抵挡不住,士兵们开始恐慌起来。原本整齐的队列变得混乱不堪,将领们也无法有效地指挥。 在这危急时刻,魏军士兵们为了保命,纷纷丢弃了沉重的盔甲,拖着兵器狼狈逃窜。战场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被遗弃的盔甲和兵器。 这就是“弃甲曳兵”的真实写照。魏国的这次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对他们自信心的巨大打击。 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而秦国则凭借着这场胜利,士气大振,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轻视对手。只有保持冷静,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否则,就可能像魏国军队一样,遭遇惨败,落得个弃甲曳兵的下场。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提醒着后人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要汲取这些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弃甲曳兵-成语图片

弃甲曳兵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