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庭之哭

成语拼音

qín tíng zhī kū

秦庭之哭成语解释

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典故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

成语造句

楚国被吴国侵略,大臣申包胥决定去向秦国求救,他在秦庭之上痛哭七天七夜,这真可谓是秦庭之哭,最终感动了秦王,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退了吴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是两个强大的诸侯国。有一次,楚国的子期进攻吴国,吴国的公子光奉命迎战。 在战斗中,楚国将领子期不小心射死了吴王僚,这让吴国陷入了混乱。公子光趁机刺杀了吴王僚,自己即位成为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一心想要为父亲报仇,于是他积极备战,准备攻打楚国。 不久之后,阖闾率领吴国大军进攻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的许多城池。楚国的大夫申包胥看到国家陷入危机,心急如焚。他知道单凭楚国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抵御吴国的进攻,于是决定向其他诸侯国求救。 申包胥首先想到了秦国,他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申包胥向秦哀公诉说了楚国的困境,请求秦国出兵相助。然而,秦哀公却犹豫不决,他担心出兵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麻烦。 申包胥见秦哀公不肯答应,心中十分焦急。他决定采取一个极端的办法来打动秦哀公。申包胥在秦国的宫廷外日夜哭泣,他不吃不喝,不停地哭诉着楚国的悲惨遭遇和百姓的苦难。 申包胥的哭声持续了七天七夜,他的嗓子都哭哑了,眼泪也流干了。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感叹道:“楚国虽然无道,但是有这样忠诚的臣子,实在是难得。”于是,秦哀公决定出兵援楚。 秦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与楚国的残余力量一起对抗吴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逐渐恢复了元气,最终击退了吴国的进攻。 申包胥的“秦庭之哭”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坚持为楚国赢得了生机。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有可能创造奇迹。正如《左传》中所记载的申包胥的事迹,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个忠臣义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让后人敬仰和传颂。而“秦庭之哭”这个成语也流传至今,用来形容为了请求援助而坚持不懈地哭诉。

秦庭之哭-成语图片

秦庭之哭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