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
成语拼音
- qín jìn zhī hǎo
秦晋之好成语解释
-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
-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典故
-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成语造句
- 两国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类似秦晋之好的友好关系。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又逼走了重耳和夷吾。重耳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重耳在流亡过程中,曾到过很多国家。有一次,他来到了秦国。秦穆公早就听闻重耳的贤名,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有志向的人,便热情地接待了他。秦穆公不仅给重耳提供了丰厚的物资和待遇,还决定帮助他回到晋国夺取政权。
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耳最终成功地回到晋国,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知恩图报,与秦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然而,两国之间也并非一直一帆风顺。有一段时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援助。秦穆公毫不犹豫地派出大量的粮食运往晋国,帮助晋国渡过了难关。但是后来秦国也遭遇了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时,晋惠公却拒绝了。这一行为让秦穆公非常愤怒,两国关系一度紧张。
尽管如此,晋文公还是意识到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打败了楚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此时,秦国也希望在中原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是,两国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加强了关系。
晋文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的儿子,这种婚姻关系被后人称为“秦晋之好”。此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晋之好”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了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婚姻关系,更代表了两国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在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幻莫测,而秦晋之好的出现,为两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它也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合作与友好往往能够带来共赢的局面。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国家可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即使在关系中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应该以大局为重,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轻易地破坏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依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秦晋之好-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