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好

成語拼音

qín jìn zhī hǎo

秦晉之好成語解釋

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典故出處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語典故

我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佈着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採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陝西、甘肅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爲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一定包含什麼政治內容了。

成語造句

兩國通過一系列的交流與合作,成功地建立了一種類似秦晉之好的友好關係。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和秦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又逼走了重耳和夷吾。重耳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 重耳在流亡過程中,曾到過很多國家。有一次,他來到了秦國。秦穆公早就聽聞重耳的賢名,認爲他是一個有能力、有志向的人,便熱情地接待了他。秦穆公不僅給重耳提供了豐厚的物資和待遇,還決定幫助他回到晉國奪取政權。 在秦國的支持下,重耳最終成功地回到晉國,成爲了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知恩圖報,與秦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然而,兩國之間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有一段時間,晉國發生饑荒,向秦國請求援助。秦穆公毫不猶豫地派出大量的糧食運往晉國,幫助晉國渡過了難關。但是後來秦國也遭遇了饑荒,向晉國請求糧食時,晉惠公卻拒絕了。這一行爲讓秦穆公非常憤怒,兩國關係一度緊張。 儘管如此,晉文公還是意識到與秦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重要性。在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成爲了中原的霸主。此時,秦國也希望在中原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於是,兩國通過政治聯姻進一步加強了關係。 晉文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的兒子,這種婚姻關係被後人稱爲“秦晉之好”。此後,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共同維護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晉之好”這個成語不僅僅是描述了晉國和秦國之間的婚姻關係,更代表了兩國之間複雜而深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聯繫。在那個諸侯紛爭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幻莫測,而秦晉之好的出現,爲兩國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它也告訴我們,在國際關係中,合作與友好往往能夠帶來共贏的局面。通過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國家可以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實現共同的發展目標。同時,即使在關係中出現一些矛盾和衝突,也應該以大局爲重,通過溝通和協商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輕易地破壞彼此之間的友好關係。 “秦晉之好”這個成語歷經千年,依然被人們廣泛傳頌,它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秦晉之好-成語圖片

秦晉之好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