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投杼
成语拼音
- sān gào tóu zhù
三告投杼成语解释
-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典故出处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造句
- 有谣言说他做了坏事,虽然他极力辩解,但大家听得多了,也难免会出现三告投杼的情况,开始对他有所怀疑。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曾参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品德高尚著称。
曾参住在鲁国的费邑。有一天,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邻村杀了人。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费邑,人们开始议论纷纷。
最先听到这个消息的是曾参的一位邻居,他急忙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不得了啦,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她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儿子我了解,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事。”说完继续织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对曾参的母亲说:“不好了,曾参真的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依然不为所动,她坚信自己的儿子品行端正,不会犯下这样的罪行。
然而,当第三个人跑来急切地说:“曾参在外面杀了人,已经被官府抓住了!”这时,曾参的母亲开始动摇了,她心中产生了疑虑,虽然她一直对儿子充满信任,但连续三个人都这样说,让她也不禁怀疑起来。在这种疑虑的驱使下,她竟然扔下手中正在织的布,匆忙逃离了家。
这就是“三告投杼”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人言可畏的力量,哪怕是像曾参母亲这样坚信儿子品德的人,在多次听到相同的谣言后,也会产生动摇和怀疑。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经常会有人利用谣言来诋毁对手,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忠臣良将就因为无端的谣言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不能轻易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声誉,不要轻易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正如古人所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谣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当保持警惕,用理性和智慧去分辨真伪,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和谐。曾参母亲的经历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判断是多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谣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轻易误导。
三告投杼-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