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投杼

成語拼音

sān gào tóu zhù

三告投杼成語解釋

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典故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費地有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在外殺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裏說:“曾參殺了人。”曾母回答說:“我兒不會殺人。”照常織布。沒多久又有兩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這時曾母害怕,就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造句

有謠言說他做了壞事,雖然他極力辯解,但大家聽得多了,也難免會出現三告投杼的情況,開始對他有所懷疑。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曾參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品德高尚著稱。 曾參住在魯國的費邑。有一天,一個與他同名同姓的人在鄰村殺了人。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費邑,人們開始議論紛紛。 最先聽到這個消息的是曾參的一位鄰居,他急忙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不得了啦,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她頭也不擡地說:“我的兒子我瞭解,他絕不會做出這種事。”說完繼續織布。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對曾參的母親說:“不好了,曾參真的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依然不爲所動,她堅信自己的兒子品行端正,不會犯下這樣的罪行。 然而,當第三個人跑來急切地說:“曾參在外面殺了人,已經被官府抓住了!”這時,曾參的母親開始動搖了,她心中產生了疑慮,雖然她一直對兒子充滿信任,但連續三個人都這樣說,讓她也不禁懷疑起來。在這種疑慮的驅使下,她竟然扔下手中正在織的布,匆忙逃離了家。 這就是“三告投杼”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人言可畏的力量,哪怕是像曾參母親這樣堅信兒子品德的人,在多次聽到相同的謠言後,也會產生動搖和懷疑。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 比如,在古代的政治鬥爭中,經常會有人利用謠言來詆譭對手,達到自己的目的。許多忠臣良將就因爲無端的謠言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各種信息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不能輕易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同時,我們也要珍惜自己的聲譽,不要輕易傳播沒有根據的謠言,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正如古人所說:“衆口鑠金,積毀銷骨。”謠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應當保持警惕,用理性和智慧去分辨真僞,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和諧。曾參母親的經歷是一個深刻的教訓,讓我們明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判斷是多麼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謠言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輕易誤導。

三告投杼-成語圖片

三告投杼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