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之犬

成語拼音

sàng jiā zhī quǎn

喪家之犬成語解釋

無家可歸的狗。比喻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典故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成語典故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說:“把我說成這副模樣也沒什麼。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倒是說得對呀!說得對呀!”。

成語造句

他在事業失敗後,變得窮困潦倒,形如喪家之犬般四處流浪。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學說。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 有一次,孔子來到了鄭國。當時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他獨自一人站在鄭國的城門口。鄭國人看到孔子後,對旁人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東門那裏站着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然而從腰部以下卻比大禹短三寸,一副疲憊不堪、無家可歸的樣子,就像一隻喪家之犬。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貢找到了他,並將鄭國人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着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犬,然哉!然哉!”他認爲說他外貌如何並不重要,說他像喪家之犬,倒是很貼切。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孔子雖然心懷大志,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學說和思想來改變社會,但卻四處碰壁,不被各國君主所重視。他和他的弟子們常常居無定所,漂泊不定。他們在旅途中經歷了飢餓、寒冷、貧困和危險,但孔子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喪家之犬”這個成語,後來就用來形容那些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狼狽不堪的人。它也可以用來比喻在某個領域或某個環境中失去依靠、失去地位、失去方向的人。 孔子的經歷告訴我們,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往往是充滿艱辛和挫折的。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我們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像孔子一樣,雖然被人形容爲喪家之犬,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道路,最終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各種困境和挫折,有時可能會感到無助和迷茫。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氣餒,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成功。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和豁達的心態,就像孔子那樣,以一種自嘲的方式來面對別人的評價,不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

喪家之犬-成語圖片

喪家之犬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