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由径

成语拼音

xíng bù yóu jìng

行不由径成语解释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典故出处

《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始终坚守正道,从不行不由径之事。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备受人们尊敬。 当时卫国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然而,蘧伯玉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为了私利而走不正当的途径。 有一次,卫国国君准备选拔一位重要的官员,许多人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来谋取这个职位。一些人不惜贿赂国君身边的宠臣,另一些人则通过阿谀奉承来讨好国君。而蘧伯玉的一位朋友劝他也走走捷径,送些礼物给相关的权贵,以增加自己被选中的机会。 蘧伯玉却严词拒绝了朋友的建议,他说道:“君子当行不由径,我怎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如此不光彩的事情?”朋友不以为然,认为在这乱世之中,若不懂得变通,就会错失良机。 然而,蘧伯玉坚信,只有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正直的品行,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国君在选拔官员时,经过多方考察和了解,发现蘧伯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品德高尚,从未有过任何不正当的行为。于是,国君果断地任命蘧伯玉担任了这个重要的职位。 在蘧伯玉的一生中,他始终秉持着“行不由径”的原则。他的行为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也为卫国的百姓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成为了后世君子修身立德的典范。 正如《论语》中所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这也充分说明了,从古至今,那些品行端正、坚守正道之人,总是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誉和敬重。而“行不由径”这一成语,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要保持正直和坚定,不走歪门邪道,以光明磊落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行不由径-成语图片

行不由径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