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由徑
成語拼音
- xíng bù yóu jìng
行不由徑成語解釋
- 徑小路,引伸爲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典故出處
- 《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始終堅守正道,從不行不由徑之事。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蘧伯玉,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爲備受人們尊敬。
當時衛國的政治局勢頗爲複雜,各方勢力爲了爭奪權力不擇手段。然而,蘧伯玉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從不爲了私利而走不正當的途徑。
有一次,衛國國君準備選拔一位重要的官員,許多人都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關係和手段來謀取這個職位。一些人不惜賄賂國君身邊的寵臣,另一些人則通過阿諛奉承來討好國君。而蘧伯玉的一位朋友勸他也走走捷徑,送些禮物給相關的權貴,以增加自己被選中的機會。
蘧伯玉卻嚴詞拒絕了朋友的建議,他說道:“君子當行不由徑,我怎能爲了一個職位而違背自己的良心,做出如此不光彩的事情?”朋友不以爲然,認爲在這亂世之中,若不懂得變通,就會錯失良機。
然而,蘧伯玉堅信,只有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和正直的品行,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最終,國君在選拔官員時,經過多方考察和了解,發現蘧伯玉不僅才華出衆,而且品德高尚,從未有過任何不正當的行爲。於是,國君果斷地任命蘧伯玉擔任了這個重要的職位。
在蘧伯玉的一生中,他始終秉持着“行不由徑”的原則。他的行爲不僅爲自己贏得了聲譽,也爲衛國的百姓樹立了榜樣。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成爲了後世君子修身立德的典範。
正如《論語》中所記載:“子游爲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這也充分說明了,從古至今,那些品行端正、堅守正道之人,總是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譽和敬重。而“行不由徑”這一成語,也激勵着後人在面對誘惑和困難時,要保持正直和堅定,不走歪門邪道,以光明磊落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行不由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