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枝挂剑
成语拼音
- sōng zhī guà jiàn
松枝挂剑成语解释
- 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典故出处
-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成语典故
-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成语造句
- 昔日他们二人情谊深厚,曾许下诺言,其中一人虽已离世,但另一人始终坚守,真可谓是松枝挂剑般的情谊。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季札的人,他是吴国的公子。季札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以其诚信和仁义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季札出使晋国。在出使的途中,他经过徐国。徐国的国君见到季札,对他非常敬重,便热情地招待了他。在交谈过程中,徐国国君的目光多次停留在季札腰间所佩的宝剑上,流露出喜爱和渴望的神情,但因为不好意思开口索要,所以始终没有说出来。季札敏锐地察觉到了徐国国君的心思,但由于他还要出使晋国,佩剑是必要的礼仪象征,所以当时并没有将宝剑赠予徐国国君。
然而,季札在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当他完成出使晋国的任务后,再次路过徐国时,打算将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是,当他回到徐国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感到非常悲痛和遗憾,他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解下自己腰间的宝剑,将它挂在了墓旁的一棵松树枝上。
季札的随从们都感到十分不解,有人就问他:“大人,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您为何还要把宝剑留在这里呢?”季札感慨地说:“我当初在心里已经答应要将宝剑送给他,不能因为他已经去世就违背自己的诺言。虽然他现在无法亲手接过这把剑,但我的心意一定要表达出来。”
季札松枝挂剑的举动,展现了他对诚信的坚守和对友情的珍视。这件事情后来被人们传颂开来,成为了千古美谈。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季札这样坚守承诺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诚信的价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比如曾子杀猪立信,商鞅立木为信等,这些故事都彰显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松枝挂剑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人们赞美诚信和情义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守自己的承诺,真诚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稳健。在当今社会,诚信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以季札为榜样,将诚信的精神传承下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松枝挂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