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蕴请火
成语拼音
- shù yùn qǐng huǒ
束蕴请火成语解释
-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典故出处
- 《韩诗外传》:“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
成语典故
- 从前有一个婆婆诬告儿媳偷家里的肉,儿媳百口莫辩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好去找邻居大婶帮助伸冤。大婶深知她的为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团乱麻到那个婆婆家去借火,说是自家的狗因为争吃别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错就去追儿媳回家。
成语造句
- 一个人如果总是束蕴请火,不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他很难真正成长和进步。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其旁边有一个小国叫卫国。在卫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宁戚,一个叫蘧伯玉。
宁戚很有才华和抱负,但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他听说齐桓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非常重视人才,于是决定前往齐国寻找机遇。他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齐国。然而,他没有途径能够直接面见齐桓公,只能在城门口等待机会。
有一天,齐桓公要出城办事,宁戚就站在路边,敲打着牛角唱歌,希望能引起齐桓公的注意。齐桓公听到歌声后,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询问他是谁。宁戚趁机向使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才华。使者回去将宁戚的情况报告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却有些犹豫,他不确定宁戚是否真的有才能,所以没有立刻召见他。
这时,齐桓公身边的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说宁戚可能是个骗子,有的说不能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齐桓公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在卫国的蘧伯玉得知了宁戚的情况后,决定帮他一把。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束蕴请火。他收集了一些柴草,捆扎起来,然后去见齐桓公。齐桓公见到蘧伯玉带着柴草前来,很是不解,问他这是要干什么。
蘧伯玉说:“我听说有一个贤才在城门口等待主公的召见,主公却犹豫不决。我觉得主公就像这捆柴草,如果没有火种去点燃它,它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而那个贤才就像是火种,只有主公给了他机会,他才能像火点燃柴草一样,为齐国带来巨大的能量和辉煌。”
齐桓公听了蘧伯玉的话,恍然大悟。他立刻召见了宁戚,经过一番交谈,发现宁戚果然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于是,齐桓公重用了宁戚,让他在齐国施展才华。
宁戚也没有辜负齐桓公的信任,他为齐国出谋划策,立下了许多功劳。而蘧伯玉束蕴请火的举动,也被人们传为佳话,用来比喻求助于人,或向人说情、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人才,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人的潜力。同时,当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和机会时,也应该像蘧伯玉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们争取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得以施展才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正如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都应该努力成为那个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让人才的光芒在各个领域闪耀。
束蕴请火-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