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决疑
成语拼音
- yǐ yí jué yí
以疑决疑成语解释
-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
典故出处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有些法官试图用新的证据和线索来以疑决疑,然而这种方法并非总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智慧且公正的君王,他的名字叫明睿王。
明睿王统治的国家繁荣昌盛,但在他的治理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诸多棘手的难题。
有一次,国内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一位富商声称自己家中价值连城的宝物被盗,而嫌疑人则是他府上的一位仆人。富商言之凿凿,认定就是这位仆人偷走了宝物。然而,仆人却连连喊冤,坚称自己是清白无辜的。
案件交到了明睿王的手中,他仔细地聆听了双方的陈述,却发现双方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和证据,一时之间难以判断谁是谁非。
朝中的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严惩仆人,以维护富商的权益;有的则觉得不能轻易定罪,以免冤枉了好人。明睿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此案若不能公正裁决,不仅会让无辜者蒙冤,还会损害国家的律法尊严。
就在众人都焦急等待明睿王做出决断之时,他突然心生一计。明睿王命人在宫廷中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场景,模拟了富商丢失宝物的房间,并按照双方的描述摆放了相应的物品。然后,他将富商和仆人分别带入这个场景,让他们重新讲述事情的经过。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富商的叙述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而仆人则始终如一,条理清晰。明睿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富商很可能是在故意诬陷仆人,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终,明睿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起疑案,还了仆人清白。他的这一做法,正是“以疑决疑”的典范。通过制造另一个疑团,来揭示原本案件中的真相和矛盾,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事过后,明睿王的名声更加远扬,百姓们对他的敬佩之情也愈发深厚。而“以疑决疑”这个策略,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在面对复杂难题时所借鉴的智慧之一。
以疑决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