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匕见

成语拼音

tú qióng bǐ xiàn

图穷匕见成语解释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典故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成语造句

在这场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目的,直到最后关键时刻才图穷匕见,让对手措手不及。

成语故事

在战国末年,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一心想要吞并其他六国。燕国太子丹深感亡国的危机临近,于是决定派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以挽救燕国的命运。 荆轲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壮士,他接受了太子丹的重托,开始筹备这次艰险的行动。为了能够接近秦王,荆轲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带着燕国的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以向秦王进献宝物为由,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太子丹和其他燕国臣民都对荆轲寄予了厚望,在易水边为他送行。荆轲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义无反顾。 荆轲来到秦国后,凭借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地图,顺利地获得了秦王的召见。在秦王的宫殿中,荆轲恭敬地捧着地图,一步一步走向秦王。随着地图的缓缓展开,秦王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过去。 当地图即将完全展开时,藏在其中的匕首终于暴露了出来,这便是“图穷匕见”的时刻。荆轲迅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然而,秦王毕竟也是身经百战之人,他敏捷地躲避开来,并与荆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在这危急关头,秦王的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但最终,秦王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地拔出佩剑,将荆轲斩杀。荆轲的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却被后世传颂不衰。 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这次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图穷匕见”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用来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完全暴露出来。荆轲的行为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尽管他未能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但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勇敢地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奋斗。而这一成语也提醒着人们,在复杂的局势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和危险。

图穷匕见-成语图片

图穷匕见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