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惑

成语拼音

tóu zhù zhī huò

投杼之惑成语解释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典故出处

《梁书·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离开。

成语造句

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和谣言,我们要保持理性,不能轻易被投杼之惑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曾参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品德高尚而闻名。 曾参十分孝顺母亲,对人也极为真诚。有一天,曾参有事外出,离开了家。在他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邻村杀了人。消息很快传到了曾参的家乡,人们纷纷议论这件事。 第一个人跑来对曾参的母亲说:“大娘,不好了,曾参在外面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听了,十分镇定地说:“我的儿子我了解,他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说完便继续织布,没有丝毫的慌张。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真的杀人了,现在外面都传遍了。”曾参的母亲依然不为所动,坚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出这种事。 然而,当第三个人跑来对她说同样的话时,曾参的母亲开始动摇了。她心里不禁产生了疑惑和担忧,虽然她一直相信自己的儿子,但这么多人都这么说,她也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在这种“投杼之惑”下,她再也无法安心织布,竟然扔下手中的梭子,慌慌张张地离开了家。 等曾参回来后,发现母亲不在,经过打听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赶忙找到母亲,解释清楚了一切。母亲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差点因为别人的话而误会了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言论时,我们不能轻易地被他人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能像曾参的母亲那样,仅仅因为多人重复同样的话就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也警示我们不要轻易地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一些政治斗争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谣言来制造混乱,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那些缺乏主见、容易被蛊惑的人,往往就会成为这些谣言的受害者。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正如古人所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们要学会分辨真假,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避免因为他人的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投杼之惑-成语图片

投杼之惑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