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袂而起
成语拼音
- tóu mèi ér qǐ
投袂而起成语解释
-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楚穆王联合陈、郑、蔡三国进攻宋国。宋昭公只好投降。楚穆王神气活现指使宋昭公干这干那。楚穆王死,楚庄王即位,派大夫申舟不必向宋国借道到齐国去办事,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气得浑身发抖,投袂而起集结军队攻打宋国。
成语造句
- 听到这个不公平的消息,他不禁投袂而起,准备去讨个说法。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楚国日益强大,楚庄王也有着称霸诸侯的雄心壮志。
当时,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郑国时而依附晋国,时而又倒向楚国,反复无常。楚庄王对此十分不满,决定出兵攻打郑国,以显示楚国的威严。
楚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的国君郑襄公惊恐万分,他一边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一边派使者向晋国求救。然而,晋国的军队迟迟没有到来。
楚国的将领们都建议楚庄王尽快攻克郑国都城,以免夜长梦多。但楚庄王却另有打算,他想要彻底征服郑国,让郑国真心归服楚国。于是,他下令军队暂缓进攻,对郑国都城进行围困。
在围困期间,郑国国内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百姓们缺衣少食,生活困苦不堪。郑襄公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痛苦。他深知郑国已经难以抵抗楚国的进攻,但又不愿意轻易投降。
就在郑襄公犹豫不决的时候,楚国的大臣们纷纷进谏楚庄王,要求他下令发动总攻。楚庄王坐在营帐中,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突然,他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原来,是一名楚国士兵前来禀报,说郑国的使者求见。楚庄王立刻召见了郑国使者。使者转达了郑襄公的话,表示郑国愿意归降楚国,从此唯楚国马首是瞻。
楚庄王听后,心中大喜。他猛地站起身来,投袂而起,大声说道:“好!郑国既已归降,我楚国当以仁义待之。”随后,他下令解除对郑国都城的围困,并与郑国签订了和约。
楚庄王的这一举动,让郑国上下对楚国充满了感激。从此,郑国成为了楚国的忠实盟国,为楚国的霸业增添了一份力量。而楚庄王也因为他的睿智和仁义,赢得了诸侯们的敬重。
投袂而起这个成语,正是从楚庄王的这一行为中演变而来。它形容人因愤怒或激动而突然站起来,准备采取行动。楚庄王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代霸主的风范,也为这个成语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在历史的长河中,投袂而起这个成语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果断地采取行动,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投袂而起-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