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求无已
成语拼音
- zhū qiú wú yǐ
诛求无已成语解释
- 诛求需索;已停止。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典故出处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
成语典故
- 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成语造句
- 某些官员的贪婪欲望使得他们对百姓的索取诛求无已,百姓苦不堪言。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然而,新登基的君主却未能深谙治国之道,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
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君主不断加重赋税,征调民力,大兴土木。各级官员为了迎合君主,更是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起初,百姓们还能勉强忍受,期望着君主有朝一日能够幡然醒悟,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日子一天天过去,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恶劣。百姓们辛勤劳作一年,所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被官府强行征收,自己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李忠。他深知百姓的苦难,多次冒死进谏,恳请君主停止这种无休止的索取。他引用前朝的兴衰教训,向君主阐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提醒君主如果继续这样诛求无已,必将导致民怨沸腾,王朝危在旦夕。
可是,被权力和欲望蒙蔽双眼的君主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怒斥李忠危言耸听,将其贬谪。
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迅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对王朝的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此时,君主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君主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如果对百姓诛求无已,不懂得体恤民力,最终必然会自食恶果。只有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才能长治久安,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诛求无已-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