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求無已
成語拼音
- zhū qiú wú yǐ
誅求無已成語解釋
- 誅求需索;已停止。指勒索詐取沒完沒了。
典故出處
-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經敝邑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
成語典故
- 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
成語造句
- 某些官員的貪婪慾望使得他們對百姓的索取誅求無已,百姓苦不堪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然而,新登基的君主卻未能深諳治國之道,沉迷於奢華的生活,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
爲了滿足自己日益膨脹的慾望,君主不斷加重賦稅,徵調民力,大興土木。各級官員爲了迎合君主,更是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起初,百姓們還能勉強忍受,期望着君主有朝一日能夠幡然醒悟,減輕他們的負擔。但日子一天天過去,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惡劣。百姓們辛勤勞作一年,所收穫的糧食大部分都被官府強行徵收,自己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李忠。他深知百姓的苦難,多次冒死進諫,懇請君主停止這種無休止的索取。他引用前朝的興衰教訓,向君主闡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提醒君主如果繼續這樣誅求無已,必將導致民怨沸騰,王朝危在旦夕。
可是,被權力和慾望矇蔽雙眼的君主根本聽不進去,反而怒斥李忠危言聳聽,將其貶謫。
失去了最後的希望,百姓們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涌,迅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對王朝的統治發起了猛烈的衝擊。
此時,君主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爲時已晚。在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君主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統治者如果對百姓誅求無已,不懂得體恤民力,最終必然會自食惡果。只有以民爲本,輕徭薄賦,才能長治久安,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誅求無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