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成语拼音
- wéi wèi jiù zhào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典故出处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典故
-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成语造句
- 齐国的军队采取了巧妙的策略,直接进攻魏国来解救赵国,这正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魏国是一个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有一次,魏国出兵攻打赵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国君齐威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遣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赵国。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军奔赴邯郸,与魏军正面交战,以解赵国之围。但孙膑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在攻打赵国,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不如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救援,这样赵国之围自然就解除了。”田忌听后,觉得这个计策十分巧妙,于是就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齐军迅速向魏国进军,一路上势不可挡。魏军得知齐军进攻大梁的消息后,果然如孙膑所料,急忙从赵国撤军回援。而孙膑早已算准魏军的行军路线,在魏军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杀出,打得魏军措手不及。
魏军在匆忙回援的过程中,疲惫不堪,又遭遇了齐军的伏击,顿时阵脚大乱,损失惨重。而赵国也趁着魏军撤退的机会,成功地解除了邯郸之围。
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孙膑的卓越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他不按常理出牌,巧妙地避开了与魏军的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弱点,达到了解救赵国的目的。
在历史上,类似“围魏救赵”这样的战略智慧屡见不鲜。比如在楚汉相争时期,韩信也曾运用类似的策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这种以迂为直、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成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善于寻找关键、巧妙解决问题的一种象征。它提醒着我们,在解决困难时,不要一味地蛮干,而要学会灵活应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围魏救赵-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