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則鳴

成語拼音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物不平則鳴成語解釋

平:公平;鳴:發出聲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

典故出處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文學家韓愈的學生孟東野熟讀經史,很有才能,直到50歲才做溧陽縣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韓愈十分同情,並在孟赴任時寫《送孟東野序》贈別:“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成語造句

人生在世,遇到不公之事自然會物不平則鳴,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度,社會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 在這個國度裏,有一位才華橫溢卻家境貧寒的書生,名叫李明。他飽讀詩書,心懷壯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憑藉自己的才學爲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然而,由於他出身卑微,沒有背景和財富,在仕途上屢屢碰壁。 李明看到許多不學無術之人,只因有着高貴的出身或者豐厚的財富,便能輕而易舉地獲得高位和榮耀,而像他這樣真正有才華的人卻被埋沒。他心中憤憤不平,覺得這個社會的選拔機制存在嚴重的不公。 一天,李明在街頭看到一羣惡霸正在欺負一位老人。他義憤填膺,挺身而出,制止了惡霸的惡行。然而,惡霸們卻反過來誣陷李明,將他扭送到官府。官府的官員因爲惡霸們的賄賂,竟然不分青紅皁白地對李明進行懲罰。 李明感到無比的委屈和憤怒,他覺得自己的遭遇正是這個社會不公的縮影。他心中的不平之氣愈發強烈,終於決定不再沉默。 他開始在街頭巷尾發表自己的言論,抨擊社會的不公現象。他的言辭犀利,觀點深刻,引起了許多百姓的共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聚集在他的周圍,傾聽他的聲音。 他的舉動引起了上層社會的注意,那些既得利益者們對他十分不滿,試圖打壓他。但李明毫不畏懼,依然堅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終於,李明的行爲引起了一位賢明官員的注意。這位官員經過調查,瞭解了事情的真相,爲李明洗刷了冤屈。同時,他也被李明的才華和勇氣所打動,將他推薦給了朝廷。 經過一番波折,李明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他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了許多貢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時,我們不能沉默,要像李明一樣,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不滿。正如“物不平則鳴”,只有當人們敢於爲正義發聲,社會纔會不斷進步,公平和正義纔會得以維護。歷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爲了國家的興衰和百姓的福祉,不惜冒死進諫,他們的行爲正是對“物不平則鳴”的最好詮釋。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保持這種精神,當看到不公平時,勇敢地站出來,爲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物不平則鳴-成語圖片

物不平則鳴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