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锐气

成语拼音

bì qí ruì qì

避其锐气成语解释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典故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成语典故

公元前684年,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在长勺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为避其锐气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齐军。

成语造句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要学会避其锐气,寻找合适的时机再出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里,有一位年轻而有智谋的将军名叫卫鞅。 当时,卫国面临着来自邻国的强大威胁。邻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兵强马壮,一路连胜,卫国上下人心惶惶。 卫鞅深知不能与敌人硬碰硬,他仔细分析了局势和敌军的特点。他对国君说:“邻国军队如今锐气正盛,我们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应当避其锐气,寻找合适的时机出击。”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卫鞅带领着卫国的军队佯装败退,不断地后撤,将一些城池拱手相让。敌军见状,更加得意忘形,以为卫国不堪一击,便愈发肆无忌惮地追击。 在敌军一路追击的过程中,卫鞅密切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发现敌军由于连战连胜,逐渐变得骄傲轻敌,而且长途奔袭,士兵们也疲惫不堪。 此时,卫鞅觉得时机已到。他对国君说:“现在敌军的锐气已被我们消耗殆尽,正是我们反击的最佳时机。”国君点头同意。 卫鞅果断地率领卫国军队杀了一个回马枪,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疲惫而又轻敌的敌军被杀得措手不及,瞬间乱了阵脚。卫国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扭转了战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战役之后,卫国得以保存,而卫鞅也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受到了国人的尊敬和赞扬。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卫鞅这样懂得避其锐气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面对曹操的强大兵力,也常常采用迂回战术,避其锋芒,等待时机给予致命一击。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谋略,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能盲目冲动,而要冷静分析,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避开他们的锐气,从而找到取胜的机会。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复杂的局势中获得胜利。

避其锐气-成语图片

避其锐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