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銳氣
成語拼音
- bì qí ruì qì
避其銳氣成語解釋
-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避開敵人的旺盛氣勢,等敵人疲憊鬆懈時再狠狠打擊
典故出處
- 春秋·齊·孫武《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成語典故
- 公元前684年,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在長勺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爲避其銳氣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齊軍。
成語造句
- 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我們要學會避其銳氣,尋找合適的時機再出擊。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裏,有一位年輕而有智謀的將軍名叫衛鞅。
當時,衛國面臨着來自鄰國的強大威脅。鄰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兵強馬壯,一路連勝,衛國上下人心惶惶。
衛鞅深知不能與敵人硬碰硬,他仔細分析了局勢和敵軍的特點。他對國君說:“鄰國軍隊如今銳氣正盛,我們不可與之正面交鋒,應當避其銳氣,尋找合適的時機出擊。”國君採納了他的建議。
於是,衛鞅帶領着衛國的軍隊佯裝敗退,不斷地後撤,將一些城池拱手相讓。敵軍見狀,更加得意忘形,以爲衛國不堪一擊,便愈發肆無忌憚地追擊。
在敵軍一路追擊的過程中,衛鞅密切關注着他們的一舉一動。他發現敵軍由於連戰連勝,逐漸變得驕傲輕敵,而且長途奔襲,士兵們也疲憊不堪。
此時,衛鞅覺得時機已到。他對國君說:“現在敵軍的銳氣已被我們消耗殆盡,正是我們反擊的最佳時機。”國君點頭同意。
衛鞅果斷地率領衛國軍隊殺了一個回馬槍,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疲憊而又輕敵的敵軍被殺得措手不及,瞬間亂了陣腳。衛國軍隊勢如破竹,一舉扭轉了戰局,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場戰役之後,衛國得以保存,而衛鞅也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受到了國人的尊敬和讚揚。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衛鞅這樣懂得避其銳氣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面對曹操的強大兵力,也常常採用迂迴戰術,避其鋒芒,等待時機給予致命一擊。這種策略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謀略,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能盲目衝動,而要冷靜分析,善於利用敵人的弱點,避開他們的銳氣,從而找到取勝的機會。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充分了解敵人和自己的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複雜的局勢中獲得勝利。
避其銳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