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

成语拼音

xiǎng dāng rán

想当然成语解释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典故出处

《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成语典故

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成语造句

很多事情不能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需要经过实际的调查和研究。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当时,蜀国的诸葛亮不断北伐,对魏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曹叡身边有一位大臣名叫马谡。马谡自幼聪慧,熟读兵书,常常高谈阔论,自以为对军事了如指掌。 有一次,魏国面临一个重要的军事决策。众人都在谨慎地商议对策,马谡却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地提出了一个战略方案。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战场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只是凭借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和所谓的“理论”,就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的方案必定可行。其他大臣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马谡言辞凿凿,曹叡一时也被他的自信所迷惑,竟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然而,当军队按照马谡的方案行动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现实的情况与马谡想象的完全不同,敌军的反应和战场的变化让他们措手不及。最终,魏国遭受了重大的失败,损失惨重。 事后,人们在反思这场失利时,无不痛斥马谡的“想当然”。他只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的推断,就轻易地决定了国家的重要军事行动,而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许多人因为“想当然”而犯下大错。 就如同《史记》中记载的一些人物,他们因为过于自信和自以为是,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就做出决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而真正明智的人,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白不能仅凭想象和感觉来判断事物,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犯“想当然”的错误。比如在工作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就对某个项目或问题下结论;在人际交往中,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去评判他人,而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这些“想当然”的行为,都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应当学会摒弃“想当然”的思维方式,以更加客观、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多去收集信息,多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多去观察实际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确的决策,避免重蹈马谡的覆辙。

想当然-成语图片

想当然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