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耳
成语拼音
- xiǎng dāng rán ěr
想当然耳成语解释
- 耳:而已,罢了。凭主观推断,应该是这样
典故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成语典故
- 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成语造句
- 很多事情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下结论,否则就会犯想当然耳的错误。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孙权为了巩固东吴政权,决定派使者与曹魏政权交好。当时,曹魏的群臣大多认为孙权此举只是权宜之计,并非真心归附。然而,有一位大臣却与众不同,他就是刘晔。
刘晔认为孙权的行为不可轻信,他向魏文帝曹丕进言,详细分析了局势和孙权的意图。他指出,孙权虽然表面上派使者来示好,但实际上是心怀叵测,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迷惑曹魏,以便为自己争取时间和机会。
可是,曹丕却没有听取刘晔的建议,他觉得孙权既然已经遣使,就代表着诚意,自己不能无端猜疑。曹丕觉得刘晔的担忧有些多余,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觉得孙权归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事实很快就证明了刘晔的正确。孙权在稳住曹魏之后,迅速展开了自己的行动,他不但没有真正归附曹魏,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曹丕这才懊悔不已,但此时已经为时晚矣。他过于想当然地认为孙权的行为代表着其真心,没有深入分析和思考背后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导致了决策的失误。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他人的行为时,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现象或者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轻易下结论。我们应该像刘晔一样,深入分析、理性思考,而不是像曹丕那样想当然耳。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统治者和决策者因为过于自信和想当然,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轻易地对他人的行为和事情的发展做出想当然的判断。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被表象所迷惑,通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就。
想当然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