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

成语拼音

biān cháng mò jí

鞭长莫及成语解释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然而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第二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晋景公准备出兵为宋国平反时,大夫伯宗劝道:“‘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成语造句

虽然他很想帮助朋友解决难题,但由于距离太过遥远,实在是鞭长莫及。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楚庄王自恃楚国强大,竟然不事先通知宋国就派使者过境。申舟深知这样做很不妥,他对楚庄王说:“宋国是个讲礼仪的国家,我们不打招呼就过他们的境,恐怕会有麻烦。”楚庄王却不以为然地说:“不用怕,他们要是敢阻拦你,我就出兵攻打他们。” 申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前往。不出所料,宋国得知楚国使者未经允许过境,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对他们国家的侮辱和挑衅。于是,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果断下令将申舟处死。 楚庄王得知申舟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即起兵攻打宋国。楚国军队围困宋国都城睢阳长达九个月之久,但宋军顽强抵抗,始终未能攻克。 宋国见楚国久攻不下,便派大夫乐婴齐向晋国求救。晋国国君晋景公本想出兵援救,但大臣伯宗却劝阻说:“楚国现在气势正盛,我们出兵也未必能取胜。而且楚国离宋国近,我们离宋国远,就算我们出兵,也会像鞭子虽长,却打不到马肚子上一样,是无法有效援助宋国的。”晋景公觉得伯宗说得有道理,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宋国在楚国的长期围困下,处境越来越艰难,城中粮食匮乏,百姓们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但他们依然坚守城池,不肯投降。 最后,楚国见实在无法攻克宋国,只好与宋国议和退兵。而“鞭长莫及”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古代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冲突。楚国的傲慢和霸道导致了与宋国的冲突,而晋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不直接介入这场战争。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宋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鞭长莫及”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我们有心去帮助或解决问题,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它提醒我们要认清现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鞭长莫及-成语图片

鞭长莫及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