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不及
成语拼音
- biān cháng bù jí
鞭长不及成语解释
- 指力所不能及。
典故出处
- 见“鞭长不及马腹”。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成语造句
- 他想要帮忙解决远方朋友的困难,无奈距离太远,实在是鞭长不及。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复杂多变。
有一次,楚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便将目光投向了地处偏远的郑国。郑国国力相对较弱,面对楚国的威胁,他们深知难以独自抗衡。于是,郑国的国君急忙向邻国晋国求救。
晋国的国君接到郑国的求救信后,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决定出兵援助郑国。然而,晋国与郑国之间相隔甚远,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难险阻。
当晋国的军队历经艰辛终于快要抵达郑国时,楚国却已经迅速完成了对郑国的进攻,并带着战利品撤退了。晋国的将领们看着楚国军队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他们意识到,尽管晋国有着强大的实力,但由于距离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及时救援郑国实在是鞭长不及。
这件事情之后,“鞭长不及”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虽然有力量,但因为距离太远而无法发挥作用。就如同在这个故事中,晋国虽然有意帮助郑国,却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阻止楚国的行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时候,即使一个国家或势力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意愿,但受到距离、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也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仅仅凭借主观意愿和自身实力就盲目行动。
同时,“鞭长不及”也让我们明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要懂得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前更好地应对,避免因为盲目行动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和遗憾。
鞭长不及-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