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不及腹
成语拼音
- biān bù jí fù
鞭不及腹成语解释
-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成语造句
- 敌人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的攻击往往鞭不及腹,无法对我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这位君主一直渴望扩张领土,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和威望。
有一次,他听闻邻国正在经历一些内部纷争和动荡,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集结了大军,准备发动一场突袭。
他的大臣们中,有一位睿智而冷静的谋士。谋士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极力劝阻君主不要轻易行动。他说:“陛下,虽然邻国此时看似混乱,但我们对其实际情况了解有限。我们的军队仓促出征,可能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犹如盲人摸象,这样的行动很可能会导致鞭不及腹的结果。”
然而,君主被野心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谋士的劝告。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执意带领大军出征。
当他们到达邻国边境时,才发现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邻国虽然内部有纷争,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迅速团结起来,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
君主的军队陷入了苦战,他们原本计划的突袭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而且,由于对地形和敌军的部署了解不足,他们的进攻常常无法击中要害,就像鞭子无法打到敌人的腹部一样,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伤亡越来越多,物资也开始匮乏。君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悔之晚矣。
最终,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君主不得不下令撤军。这场战争不仅没有让他实现扩张领土的愿望,反而让国家陷入了困境。
回到王宫后,君主召见了那位谋士,满怀愧疚地说:“爱卿,当初我若能听你的劝诫,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是我太自负了,没有意识到鞭不及腹的危险。”
谋士则回答道:“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次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以后做决策时更加谨慎,不可再被欲望冲昏头脑。”
从此,君主开始更加重视谋士的意见,在做决策时也更加谨慎,努力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鞭不及腹的情况。而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颂,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行事导致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片面的了解就仓促行事。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避免像鞭不及腹这样的尴尬局面,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鞭不及腹-成语图片